“把河南的高等教育搞上去,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静气,也需要‘一览众山小’的胆气,更需要突围的策略和解决的方法。”
前不久,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总决赛举行。在赛场上,指环人脸识别器、智能分类垃圾桶、5G远程驾驶平台、立方卫星等,由大学生团队开发的各类科技作品同台竞技。有选手介绍,一个小小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就融合了机械、人工智能、生物、多媒体等众多领域的技术。这让人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一般。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人才培养主阵地,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创新开放“建高地”,必然少不了高校这一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十三五”时期,河南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到102家。但问题同样明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均不到3%,博士学位授权高校仅有9所,博士研究生招生数仅占全国的0.93%,缺乏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后劲乏力。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想要发挥优势,必须有合理的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其中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大学本质上是学术共同体,其管理运行理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一位好教授或者科研人员,不应是处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的谋求者,而应是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如果科研上不去、教学不走心,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也将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教学效果评价、科研项目评审还是职称评定,都应去“行政化”“官本位”,以一流课题引育一流团队,以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最优质的竞技场。
千日之业始于朝夕之功。把河南的高等教育搞上去,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静气,也需要“一览众山小”的胆气,更需要突围的策略和解决的方法。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注重培育“第二梯队”,推动更多高校、学科跻身“双一流”行列;健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人才、教学、科研等评价激励和管理机制;集聚高端人才,坚持引育并举,瞄准前沿尖端领域,加大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潜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贯通产学研用,推动高校发展、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融合贯通……我省正拿出一揽子方案,支持高等教育破解难题,创造成果。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高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河南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全力攻坚,我省高等教育必将取得新突破、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本报评论员于晴)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