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文具销售迎来旺季。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文具盲盒”成为了中小学生的新宠。这些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盲盒产品,以不确定性为卖点,印着“打开有惊喜”“内含隐藏款”等字眼,引导学生购买。除此之外,流沙笔袋、扭蛋橡皮等“玩具化文具”也获得了学生群体的青睐。有学生家长担忧,这类介于“文具”和“玩具”之间的产品,不仅价格虚高,还可能滋生攀比心理,同时,其中某些“三无”文具也存在质量问题,威胁学生身体健康。
近几年,盲盒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从最初将各种不同的小玩偶放进盒子里销售,到现在餐饮、美妆、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全都刮起“盲盒风”,“盲盒”侵入教育行业,几乎是注定的。须知,盲盒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90年代“干脆面”中的卡片就是盲盒的雏形,孩子们并不知道里面的卡片人物是谁,但他们总想集齐所有卡片,并期待着下一张卡片就是自己希望得到的卡片。形式变了,本质未变。因为“盲盒”几乎无死角地对青少年展现着魔力。盲盒之“盲”新奇神秘,同样的包装里,藏着不同的款式,因为只有盒子拆开的瞬间,这些谜底才会揭晓。这种不确定,会让一些孩子产生惊喜感、期待感。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不强,容易着迷寻刺激,一些盲盒文具还推出“隐藏款”“限量款”等,这种“物以稀为贵”的背后,体现出一种很幸运的心理,类似抽奖的行为能容易引导孩子反复来购买甚至成瘾。再有,青少年尽管不是收入群体,但消费欲望强烈还有父母亲友“钱袋”加持,购买力有强大支撑。
“文具盲盒”魔力大、诱惑大、赌性强,容易诱发攀比心理,过度消费,浪费严重,更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力。孩子如果只是偶尔购买盲盒文具,没什么问题,若一旦成瘾就会掉入坑里不能自拔。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文具盲盒”,要积极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消费观。从一些报道来看,家长与孩子一道购买“文具盲盒”给出参考建议,要比武断禁止孩子购买,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把关,指导孩子选购文具应以实用为主,让孩子懂得哪些文具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以免造成文具积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些老师的引导方法也可以参考。比如,一位学校老师说:“家长可以把盲盒里边拆出来的这些文具,让孩子列一个表,然后带孩子到实体店看一下,我们分开买加起来一共要花多少钱。孩子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让他发现买盲盒原来是吃亏的、不划算的,以后他就不再继续购买了。”
至于“文具盲盒”存在的“三无”产品质量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出手,关注产品质量及营销宣传,确保未成年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报评论员 宋学敏)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