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到中小学任教……昨天下午,北京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会上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及《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为新时代的首都体育改革“定调”。刘宇辉提出,本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小眼镜”“小胖墩” 现象反映的普遍性问题,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扩大普及比赛活动为着力点,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刘宇辉介绍,改革在校内体育课时量上有所增加,保证课外锻炼时间。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
同时,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这是对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提出了刚性要求。”刘宇辉还强调,课间、午休时间不能计入体育课课时。
他还提到,要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要利用晨跑、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
实现1至12年级全学段体育课程衔接
刘宇辉表示,本市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课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和学校质量评价标准,实现1-12年级全学段课程衔接、整体建构,课程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明确,体现北京特色和首善标准。刘宇辉强调,本市鼓励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开发一些传统项目,具有地域特色项目和因校因地制宜的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那么,未来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占比是否会有变化?对此,刘宇辉表示:“体育是一门课,但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本市正在研究怎么考,考什么,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方案出台。关于体育测试,体育考试新政策还没出台,还是按照既定要求进行。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目前仍为40分,包括过程性考核10分和现场考试30分。在体育考试新政出台前,暂时不变。”
各区建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
在师资方面,《二十条》中提到,本市将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聘请国际优秀体育教练来京为体育老师开展培训,也可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
在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方面,刘宇辉提到,本市将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半价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刘宇辉表示,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他呼吁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努力。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