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不给孩子报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已经无处不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在13日举行的家庭教育分论坛上,消除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成为与会者共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童年恐慌让生命难以生长,甚至扭曲、毁灭。而儿童童年恐慌的背后是父母的恐慌,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在增高,要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但对优质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
孙云晓说,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老师,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
“中国有这样一批父母,从小让孩子学很多东西,所以有人说不报班,都不好跟人打招呼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也表示,家长们常常为孩子的各种事情担惊受怕,当孩子不学习、不听话时常常压不住火。然后加入各种群,希望找到一招鲜,找到金科玉律。这是中国家长集中的焦虑。
边玉芳认为,其原因在于家长总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出路,总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好了。总以为孩子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而深层次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什么阶段培养什么能力、什么阶段学什么、不学什么缺乏认识,还有不知道孩子的成长需求,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则指出,今天由于成年人的原因,下一代正在失去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凡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定是对我们一生都极其重要的能力。然而我们正在用一些技能的重新训练,消磨掉孩子本身具有的能力,然后在后期教育活动中培养这些能力,而往往后期的教育和培养都是徒劳的,为此我们感到十分的焦虑。”
刘长铭直言,家长越来越多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缺乏独立性,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今天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按照大人意愿发展,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愿望不一致时,多数家长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志,或强迫或利诱。兴趣的产生是大脑发育的结果,很多研究表明,过了这个阶段兴趣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什么样的教育观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孙云晓认为,毫无疑问一定要从儿童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好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幸福、获得自己潜能的实现,这是教育的本质。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潜能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儿童教育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边玉芳认为,教育孩子没有一招鲜,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了孩子,跟孩子有很好的关系的话,这种焦虑也就迎刃而解。
孩子的兴趣与升学课程不一致时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刘长铭建议,只要孩子兴趣是健康的,就应该鼓励。道理很简单,考学是人生一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兴趣是陪伴孩子一生的。
“今天家长的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别人家的孩子赶超,认为被别人超过了,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家长考虑的不应该是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万米、2万米以后会不会掉队,在10年、20年后,还能不能顺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刘长铭说。
(记者 马海燕)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式家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