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在幼儿时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
前段时间,看了央视《心理访谈》的一档期,当时的题目是:
33岁大学生不找工作,理直气壮啃老10年,父母:说她反被骂!
瞬间被这个题目背后的故事吸引,从头到尾看了起来。
01
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子叫范成金,今年33岁了,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很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但这位范女士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庭,完全像一个孩子一样被父母养在家里。
而且据她的父母说,她已经啃老10年了,根本就认为工作没有用。
也许你会认为,她这种性格的女孩子应该是那种所谓的富二代吧,但是很可惜,你猜错了,她的家庭条件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而且是有点破旧。
她的父母说,她们已经无数次劝过她出去工作了,但是她没有一点要出去找工作的意思,多次表示上班没有用。
有时候,老两口说话说重了,甚至还招来女儿的一顿骂。
02
那么,为什么四肢健全的范成金为啥不愿意去找工作呢?
范成金听到这个问题,也是相当的恼怒,她说:她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贬低当中,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经常在她面前说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且句句尖刺。
“你一事无成”“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有时候,自己想做个饭,家人嫌不好吃,想学画画,家人说她肯定学不好,说学那东西没什么用。
久而久之,范成金就变得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之后都不敢和别人交流。
其实,大学毕业以后她也曾经尝试出去找工作,还找到过一份期货销售的工作,但是她发现,她每次工作的时候,耳边都要回想起父母说她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话语,甚至无形中已经陷入了“社交恐惧”,最后只能辞职不做……
03
范成金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境地,跟她父母的过度批评是分不开的,过度批评到范成金那样子,就成了人格的侮辱。
过度地批评孩子,对孩子最大的创伤就是全面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有些家长最擅长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批评,不管做什么事情总能找到批评的理由。
孩子经过努力考进了班里前10名,但是家长会接着说,怎么这么差,为什么前三名都进不了;
孩子想在家里学习打扫卫生,忙活半天了,你会说,打扫的一点也不干净,费半天劲也没有用;
孩子自己喜欢哼哼歌曲,你说别哼哼了,你没那音乐细胞,练也百搭……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就会形成一个“我不行”的观念,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不行的,即使工作以后也会有一个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行”,最终自信心丧失殆尽。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三十三岁大学生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