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多家教育机构想方设法抢夺“生源” 教育不能因为“在线”就降低标准

疫情当下,在线教育成了许多人参与学习类培训的主要方式。但上课的老师是否有资质呢?日前,新华社曝光多所在线培训机构教师资格证存在不公示或公示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不仅如此,相关机构的招聘信息对教师资格证也未作出明确要求。

教培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各路机构纷纷使出战略升级、融资扩张等大招,一门心思扩大市场份额,想方设法抢夺“生源”。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用“出身名校的名师”当诱饵,吸引学生家长报名“入瓮”是屡试不爽的一招。

利益当前,投家长所好,一些教培机构动起了“移花接木”的心思,对旗下老师进行包装,为其打造诱人的教育履历,改头换面、以次充好,放在网站上招揽生源。实际上,不少所谓“名师”,别说线下的教学经验了,就连网络授课的经验也约等于零。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的,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网上教师藏着不少“猫腻”,师资介绍“前有后无”,表述含糊不清、打擦边球。记者暗访发现,无证人员进入教培机构易如反掌,相关培训机构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视若无睹。更有一位在在线教育机构兼职多年的大学生表示,像他这样的“兼职教师”十分常见,“只需会说普通话,通过面试和培训,即可上岗。”

会说普通话、经过面试和培训即可上岗,这样的爆料实在让家长心惊。不知道打着名校名师旗号“揽生源”的教育机构,有多少是“有名无实”的虚假宣传?又有多少家长冲着名师的名头,花大价钱充值了网课VIP,结果只得到良莠不齐的教育服务?

针对此次媒体曝光的网上教师资格证编号存疑一事,业内人士分析称,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编码为编造的,另一种可能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编码是13位的,教师资格证是17位的,机构有可能在教师资格介绍上混淆了概念,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疫情暴发以来,线下教育纷纷“暂停”,不少教培机构转而到线上“抢滩”。一些机构忽视自身能力,前期采用广告大战、促销引流的方式进行扩张,后期陷入缺乏足够师资承载新增用户量的困境,只能偷偷降低准入门槛,给无证教师“开后门”。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讲师有丰富的线上教育经验,或是自身素质优异,寓教于乐、善于教学,那一纸教师资格证似乎也没那么重要。校外培训,家长看重的还是“疗效”,证再齐全,没有学习效果,班也是白报。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从教学效果来看,一纸教师证似乎不如教学能力更重要。然而,把没有教师资格证的都给宣传成有证的,这种“混淆视听”才是问题的关键。

线上教育培训虽然灵活、方便、自由,但是标准不能降低。一方面,平台方必须尽到告知义务,公示清楚师资的具体情况,不夸大宣传,让家长稀里糊涂交钱;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敦促企业将必要的教师资质要求落到实处。这不仅是保护莘莘学子的合法权益,更是净化教培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机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